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 浏览次数:

 1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

 ◆

 :教育的概念 1.

 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 包括

 、 和

 。

 2.

 的教育主要指 ,是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 对 施加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

 (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

  (主体)

 3.

 (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

  教育是一种 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

 (2)

 (3)

 —

 ◆

 :教育的起源

  学说 主张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上帝或天)所创造的 宗教 生物起源说 动物界的生存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年人的“ ” 孟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

 米丁斯基 、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类的交往活动 叶澜 ※巧记:

 ◆考点 6: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

 (1)

 具有目的性, 但无严密计划。

 (2)

 ; (3)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方法单一。

 (4)

 教育目的一致, 教育权利平等。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

 ;

  :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备注

 中国

 (礼乐射御书数)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

  外国

 古儒 《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 宗教教育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

 斯巴达

 军事体育

 雅典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

  学校名称 教育内容 备注

 中国 春秋战国 私学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 百家争鸣 汉代 官学

 私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察举制

 征辟制 隋唐 六学二馆 分科教学(经、史、 律、书、数)

  宋以后

 四书(大学、论语、 中庸、孟子)

 五经

  西方

  中世纪

 七艺(三科 -文法、 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 音乐)

 培养教师和僧侣

 七技 培养封建骑士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

 , 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 ,具有

 。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 ;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

 。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表现出

 。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 :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 16 世纪的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 倡导依法治教。

 3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 。(2)教育的

 (3)教育的

 (4)教育的

 (5)教育的

 。

 ※巧记: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

 时期 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

 ; ;教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班级授课制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 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

 ;(2)

 内在动力:

 ;(3)属于基础学科

 ◆

  :

  ★ 1 、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

 2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1)

 ——

 主要观点: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阐释了 教学 “学不躐等”:教学要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2)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墨翟——兼爱、非攻 西方 (1)苏格拉底:“ ”(问答法, 原则)

 (2)柏拉图:

 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 (3)亚里士多德:

 4

 (4)昆体良:

 ,

 ,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

  :

 ★

 人物 著作 教育观点 培根 《新工具》 1. 科学归纳法 2.

 “教育学”应独立

  教育学之父

 1.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2. 教学制度:

 ; 3. 教学思想:“ ” 4. 教学内容: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康德 (赫尔巴特的老师)

 《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卢梭 《爱弥儿》 浪漫 主义自然教育 倡导自然教育 和儿童本位的 教育观 洛克 《教育漫话》 1.

 ;2.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心理学化”

  《普通教育学》

  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 、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

 ;

  :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德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1.

 :

 ; 2.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

 组或改造; 3. 学校即社会; 4. 从做中学; 斯宾塞 《教育论》 1. 教育预备说; 2.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巧记:

 1.

 2. ( 夸美纽斯)

 :

 :

 班级授课制; :

 泛智教育; :《大教学论》;

 :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3.

 (赫尔巴特):

 :

 一本书《普通教育学》; :伦理 学、心理学; 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 “ ”(杜威)

 :

 :

 《明主主义与教育》; :

 杜威; :儿童 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 会; :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 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

 5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家 教育著作 教育思想

 《教学与发展》

 -高难度、高速 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 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 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学过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巧记:

  专题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 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

  ◆

  :

 ★

 1.生产力对教育的 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

 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6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

 (2)教育再

  (1)

 ----提出者:

 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 本投资。

 (2)

 ----提出者:

 鲍尔斯和金蒂斯 观点:

 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

 ★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

 (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

 。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

 。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 得以延续和发展,或 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

  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 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 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 和行为方式。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 可以再细分为: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

 7

 校园文化的核心

 ◆

 :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 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 影响教育的

 3.人口 影响教育的

 4.人口 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 .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

 ; 2 .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 ; 3 . 教育可以优化人口 ; 4 . 教育可以促进人口

 。

 专题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 很重要的内容

 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 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 两方面的发展。

 ◆

 ★

 1.个体身心发展的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 启示:

 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 不能“拔苗助长”, “不陵节而施”, 适应 )

 2.个体身心发展的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 的 发 展 任 务 ( 教 育 启 示 :

 ,不能搞“ ”, )

 3.个体身心发展的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 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 )

 4.个体身心发展的 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

 )

 5.个体身心发展的 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

 )

 ◆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4 简答题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

 ★

 1 、 ——

 代表人物:

 孟子(“人之初, 性本善”)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

 、威尔逊(基因 复制)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优生学”)

 。

 观点: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

 8

 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 ——

 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 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荀找洛华生)

 观点:

 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学习是成长 的主要途径。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23 ★

 1 、 内部因素 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

 遗传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5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②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2 、 外部因素 ③环境——现实性 1 、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 、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 、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 、 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④学校教育——

 ★ 1. 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概念】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 来进行的, 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 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

 。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

 :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专题五

 教育制度

  :

 1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2 、狭义:

 , 简称 ,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3、地位:它处于

  主导作用

 9

 ◆

 25: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 ——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1905 年

 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 26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1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

  —— —— ——

 3 、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特点 地位

 1902 只颁布没有实施

  1904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

 壬子癸丑学制 1912- 1913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新 学制”“六三三学制” 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

  ◆考点29: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从学制类型上看,

 。

 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发展任务。

  —

 :

 (战略地位)、

 (根本要求)、

 (强大动力)、

  (基本教育政策)、

 (核心任务)。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 源强国行列。

 :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不是重点同 P3 1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 年限不断延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10

 3 、高等教育大众化, 普及化。

 4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

 义务教育制度

  1.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 的,国家、社会、学校、 家庭必须予以保 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 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

 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2.特点:

  。

 3.产生:始于近代,

 。

 4.我国的发展:

 ,

 年颁布,

 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 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 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 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5.德国于 1763 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

 6 、 学制年限:

 —— “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专题六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的概念:

 1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

 2、教育目的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4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 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 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 、 国家的教育目的 >

 学校的培养目标 >

 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 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 系。

 3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4: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1 、

 代表人物:

 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

 2 、

 代表人物:

 等

 观点:

 个人价值; 培养“自然人”。

 11

 ※巧记:

  3 、

 4 、

 (能力培养)

 5 、

 (传授)

 6 、 宗教本位论 7 、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8 、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

 35: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 、

 2 、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199.6 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

 ,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2)教育方针/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3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 ★—— 作用 2. —— 作用 3. ——物质

 4. —— 作用 5. —— 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37: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 、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38: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 2.全面性 3.发展性 4.主体性 5.开放性

 专题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 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 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12

 :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

  。分类:

 了解

 (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2)直接观察和间接 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3)

 ;(是否直接参与)

 (4)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 可以分为 ; (2)依据调查内容, 可以分为 ;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 可以将调查分为

  (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 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 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

 资料、史料的 和史料的

 。

 (四)实验法 。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

 (4)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 )★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 并以 工作情境中特定 的 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专题八

 中学课程 ◆ 41:课程的概念

 1 、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

 3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 42:课程的分类★

 分类标准 课程 课程特点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赫尔巴特、斯宾塞、 夸美纽斯)

 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 立性,强调一门 的完整性。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杜威)

 又称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 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单科形式 综合课程

 13

  (怀特海)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 内在联系。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实施要求

 (学习需要)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

 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 , 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 的现实

 。

 校本课程 学校教师主导开发, 家长、学生、社会参与。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以 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

 呈现的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斯宾塞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 ,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 通 过分科教学, 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 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杜威、克伯屈 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 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 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 协助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论 (大致了解)

 布拉梅尔德、金蒂斯、 布厄迪 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 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

 。

 :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 、 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 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和性质影响课程的编制

 ◆ 45:课程目标的内涵

  1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 ,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 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2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3 、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4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有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是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两个以上的主题单元年级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而广度,深度不 同的内容, 使学生逐步掌握某门课程和课程的某个方面。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照某些准则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14

 横向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 4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 动。

 :

 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 1 、泰勒, 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

 2 、泰勒原理

 (最关键的一步)

 (2)选择教育经验

 (3)组织教育经验

 (4)评价教育计划

 补充:过程模式(关注过程)

 ,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情境模式(关注目标,又关注过程。)

 :

 课程内容★ 一、 ——

 1 、 内涵:是 依据 和 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 作的指导性文件。

 2 、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

 3 、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4 、课程计划的组成: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 ——

 1 、 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 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 容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

 2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 、

 ( )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 ——

 1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 、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课程计划是 ;课程标准是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

 :

 教材编写的原则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 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5

  50:课程评价

 1

 ——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 忽视了其他因素。

  ——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 ”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

 。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 的程度。

  -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 、 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

  - 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命名的 一种评价模式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

 :教育

 , 即 :

 “ ”。

 2 :

 ★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

 以 为主 初中阶段:

 设置 的课程

 高中:以 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面向每个学生; 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 :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 、新课程结构基本特征 :

 ①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6 、 新课程评价的转变:

 (1)功能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

 (4)评价结果关注结果准确,公正,更要强调结果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5)评价内容全面;

 (6)评价方式多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

 (7)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平等,理解,互动。

 16

 7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 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 的转变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8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体现课程结构的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 改善学生的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第三章 中学教学 2016 很可能考察 2015 是考德育 专题九

 教学概述

 :

 教学的内涵 1 、教学的含义 :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7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 :教学任务——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

 (17 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

 ;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2.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

 ; 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 6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专题十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 过程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1.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荀子:闻、见、知、行。

 3.礼《礼记 .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2.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成五阶段:

 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

 预备、联合、 总括、应用(莱茵)

 。

 3.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66: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1 、认识的间接性 2 、认识的交往性 3 、认识的教育性 4 、认识的引导性 5 、认识的简捷性

 18

  6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 、 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 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 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 、 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 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一、备课——

 1 、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 板书有序;态度 从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19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要求:

 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③辅导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④教师要注意态度, 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⑤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1 、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2 、质量指标 :

 3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要求:

 ①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②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③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

 :教学原则 ★

 1 、 ——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 )——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学 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可靠知识, 又要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要求: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要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4 、 ——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持续连续系统地进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 的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20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时,每位 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用直观性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 综合分析,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③要重视语言直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 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 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著作 教育思想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原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

 ◆

 :教学方法 ★ 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 和学生 。是教师引导学生 掌握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 、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2 、 ——

 3 、

 (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4 、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 尊重; 真诚 5 、 ——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21

 维度 内容 以语 传递为主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 解,讲读, 讲演四种方式。

 能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 思想性。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 统,全面; 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 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展开,自觉地领悟知识; ③讲究语言艺术。讲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例清楚,通 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 以姿势助讲话,提高语言的感 染力。

 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 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缺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 言表达的能力。

 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 小结。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 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 需要 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一定的理解。

 要求: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讨论结 束后,做好小结。

 读书指导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 种。

 要求: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加强评价和辅导;

 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以 观感知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 ,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 自觉地投入观 察与思考。②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 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④尽量排除次要 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 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做好参观的准备;②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③参观后及时总结 以实际训 为主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 以巩固知 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 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2

  要求: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 实验要求。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③做好实验小结 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 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 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以 感陶冶为主 欣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 动具体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 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

 以探究为主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适宜进行“再发现”的 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 以掌握知识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培养创 造能力的方法。

 ◆

 :教学组织形式

  1 、分类:个别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 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

 2 、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 教学时数, 教学期限,按照学校课程表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课、时。

 (2)产生发展: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现北京 大学)

 :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 发展 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能力; 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 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新教育;翻转课堂;微课(5-8 精彩教学过程);微格教学(5-20 小型课堂录成视频); 慕课 (网络开放课程);跨越式教学 (适合语文跳过固定知识序列)(+) ◆

  教学评价

 1 、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 上的

 。

 2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

  2.教学评价的种类

 维度 具体分类 根据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 况和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 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 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23

  进行的评价。(成绩在班级排名)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进行的评价。(试题)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 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和文字 描述的评价。

 内部评价:

 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

相关热词搜索: 考点 整理 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入党积极分子竞选演讲稿优秀范文5篇入党积极分子竞选演讲稿优秀范文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室外寒风凛冽,而我心里却暖意融融。作为信

  • 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心得体会精选篇1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

  • 六一儿童节学生作文400字优选3篇六一儿童节学生作文400字优选篇1六一儿童节,我们自己的节日。希望、焦虑不安、开心、兴奋都变成了大家脸部那灿烂的笑容,全部

  • 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读书班上的发言4篇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读书班上的发言篇1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一件事关全局的

  • 五年级小学生个人事迹篇4篇五年级小学生个人事迹篇篇1赵振炟,梁堂乡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的一名班干部,他品学兼优,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有较高

  • 弘扬五四精神学生作文精选10篇弘扬五四精神学生作文精选篇1岁月时光总是匆匆忙忙,转眼间我们迎来了五月美好的季节,而每年的五月四号里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青少

  •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报告15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报告篇1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纪委的精心指导下,陈岱镇党委以落实全面

  • 2023食堂后勤人员总结幼儿园3篇2023食堂后勤人员总结幼儿园篇1转眼间,20__年在忙忙碌碌中悄悄离去了,回顾这一学期后勤工作的大事小事,我们在上级领导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个人学习体会3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个人学习体会篇1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

  • 小学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4篇小学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篇1于歆玥热爱学习,与人为善、明礼诚信,连年荣获校级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最美大队委等荣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