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6篇

| 浏览次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6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是什么意思2021-09-1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6篇

篇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有不忍人之心翻译 是什么意思 2021-09-1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 是什么意思

 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翻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

 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篇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常识;、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4、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并总结文言常识; 2、理解孟子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对主题的理解,探究孟子的论断是否正确。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关于作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关于作者:

 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解题: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盂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疏通文意】

 1、原文:孟子曰:“211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6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4102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1653 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主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去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3、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4、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其有四体也。

 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5、原文: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文言知识积累】

 语法分析:笔者通过对文中句子结构分析,对“之”“以”“於”“斯”“是”“苟”等词的在本文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之”在正文中出现了 27 次,注疏中出现了 87 次,主要有三种用法。

 (1)介词,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未有知之小子”“贤愚皆有惊骇之情” “无侧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言人之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 “斯有不忍伤民之政。既以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以行其不忍伤民之政” “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侧隐痛忍之心”“非是内尝结交於孺子之父母然後如此也”“又非所以恶有不仁之声而然也。

 “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 “禽兽所以无恻隐不忍之心,又无羞恶惭耻之心,又无辞让揖逊之心,又无是非好恶之心者也” “孟子言人有侧隐之心,是仁之端,本起於此也。有羞恶之心者,是义之端,本起於此也。有辞让、是非之心者,是礼、智之端,本起於此者也。” “但若转运走丸於掌上之易者也。” (2)、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 若火、泉之始微小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若火之初燃,泉之始达,而终极乎燎原之炽,襄陵之荡也? 既有此四端,而自谓已之不能为善者,是自贼害其善,而不为善也。

 其治天下之易 若其人之有四肢也。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廓也。凡有四端在於我者,知皆廓而充大之,若火、泉之始微小,广大之则无所不至。以喻人之四端也,人诚能充大之可保安四海之民,诚不充大之,内不足以事父母,音无仁义礼智,何以事父母也。)” “今人乍见无知之小子,相将匍甸,欲坠於井,但见之者皆有怵惕恐惧恻隐痛忍之心。” “人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观察之,是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之心,皆非是人也,乃若禽兽之类也。” “言苟无此四者,所以皆谓之非人也,乃禽兽之类也。” “无他,以其人之为人,皆有此四端也,但不推用而行之耳。如能推此四端行之,是为仁义礼智者矣,所谓仁义礼智者即善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至‘不足以事父母’者,孟子又言凡人所以有四端在於我已者,能皆廓而充大之” “然则人人皆有善矣,故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苟能充大之,虽四海之大,亦足保安之也。苟不能充大之,虽己之父母,亦不足以奉事之。故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故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2、“以”正文中出现 6 次,注琉中出现 23 次 (1)连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探讨课文】

 1、文章逻辑分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点)——行不忍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不忍人之心是天生有的----------所以推行仁政是天经地义的 孺子将入井(举例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扩而充之-------保四海 (得出结论)侧隐之心一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一礼是非之心一智 2、盂子的“性善说”和“仁政说’ 1).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说) 3、疏通文意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学心里而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

 1、孟子是怎样从人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到施行仁政的? 明确: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2、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3、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同时,还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是这四个做人的源头就像人的四肢一样。

 还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4、你怎样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确: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

 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随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英实,也不仅限于至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穴人生本恶,放弃道得,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 299 字,却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2.长于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譬喻的句子使得说理更加生动形象,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强调了“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重要,所以做不到就是“非人也” 排比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比: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作业】

 1、阅读《孟子》其他文章,体会其思想; 2、背诵课文。

篇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业 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1.请从《孟子》中再选一个有关“仁政”的篇章,联系《论语》的“仁爱”思想,进一步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2.荀子提倡性恶论,孟子提倡性善论,那么性恶论者如何解释人类社会的善良行为,性善论者如何解释人类社会的邪恶行为。请阐述你对此的看法。

 3.从《孟子》其他部分中选取一段,分析孟子论辩的特色;

 4.请从今天日常所用的成语或者俗语中选出两个,一个来自《论语》,一个来自《孟子》,解释这两个语例的原义和今义,并阐述儒家经典语句成语化/俗语化的社会意义。

 5.《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人们缺失中庸这种至高品德的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这说明孔子对于中庸的推崇。《礼记》专门有论述中庸的部分。但是孟子说理却峻急偏激,是否不符合中庸之德?请对此加以评述。

篇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本文思路和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常识读记

 1 1 、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 7 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2 2 、题目解说

 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基础检测

 1 1 、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怵惕( )

 恻(

 )隐

 内( )交 要(

 )誉

 羞恶(

  )

 2 2 、解释下面词语含义

 忍人:

 运:

  怵惕:

 恻隐:

 内交:

  要誉:

 乡党:

 辞让:

  贼:

 保:

 3 3 、翻译下面语段

 (1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 2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1 1 、通读 课文, , 划分层次。

 2 2 、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3 3 、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问题探究

 1 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 2 、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

 非之心,非人也。”

  3 3 、本文在 表达方法 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基础检测

 1 1 、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怵惕(chù

 tì)

 恻( cè )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

 2 2 、解释下面词语含义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贼:伤害。

  保:安定。

 3 3 、翻译下面语段

 (1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明确: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 2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明确: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1 1 、通读 课文, , 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

 2 2 、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明确: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3 3 、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明确:由“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可知,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问题探究

 1 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2 2 、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

 非之心,非人也。” 明确: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3 3 、本文在 表达 方法 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篇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习 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的思想。

 2.学习孟子的论辩特色

 课前学习任务 1. 预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整理重点实虚词和特殊语言现象; 2.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战国时代与孟子生平与思想。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深入理解本文中的四个核心词组:不忍、非人、四端、扩充。

 【学习任务二】

 深入理解本文的逻辑推进过程和使用的论证手法。

 推荐的学习资源 司马迁《史记·孟子列传》中华书局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篇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性默写精练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 “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

  ”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的“

 ”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指出“

  ”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

 ”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

  ”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两句是说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9、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得出结论:

 。

 10、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在孟子看来,“

 ”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1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孟子的这句话表明:统治阶级需要考虑到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能只顾自身的享乐,要时刻以仁者之心行爱人之事。

 1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

  ”,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1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

  ”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14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例证法。

 1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1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即为“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

 17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1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19、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的“四端”指:

  。

 20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这“四端”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家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2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

 2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提升,且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 使人印象深刻。

 2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2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25、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

  ”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参考答案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句子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两句是说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9、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得出结论:不忍人之政。

 10、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以不忍人之心”。

 1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的这句话表明:统治阶级需要考虑到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能只顾自身的享乐,要时刻以仁者之心行爱人之事。

 1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1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1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例证法。

 1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16、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忍人之心”即为“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

 17、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1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19、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的“四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0、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端”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家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2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提升,且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2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25、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

相关热词搜索: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议论文 作文 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800字议论文6篇】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小学生描写中秋节作文精选5篇有关人民法院工作计划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以下是为大家整

  • 小学生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文精选5篇廉政专题党课:以“五心”笃守内无妄思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

  • 小学生欢度国庆节的作文500字精选6篇小学生欢度国庆节的作文500字精选篇1 小学生欢度国庆节的作文500字精选篇2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到来了,大街小巷都布置得

  • 小学生懂法守法主题作文5篇小学生懂法守法主题作文篇1法律,是什么?是那样的虚无缥缈,又是那样的清晰明了,指腹轻轻地划过每一个字,精美的插图在眼前快速地划过,

  • 电信员工个人年终总结这一年来,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办理业务和解答客户问题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保

  •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贪官纷纷落马,奸商连连造假。”官员落马引起了官场上下深深忧虑,商

  • 思想政治方面个人总结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竞争,会学习将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 人事部门个人总结本人于20xx年xx月xx日来公司上班,从事人事行政主管一职,在此工作中,我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多年来对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根据公司实际情

  • 货车出租合同范本甲方(出租方):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地址:______________

  • 学生睡觉检讨书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x班的,对于这段时间的早读迟到我深表歉意,由于自己对时间规划管理能力较差导致自己在最近的早读的时间里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