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讲义+笔记()

| 浏览次数: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 页 共 64 页

  -1 -1 3

 专题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物质有 4 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气体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无限的可膨胀性、无限的掺合性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对其体积影响的敏感性。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对含有物质的量为n的理想气体,在密闭的容器中其体积( V)、压力( p)和热力学温度( T)之间服从以下关系式:

 PV = nRT 此式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中 R 叫做摩尔气体常数,其值等于 1 mol 任何理想气体的 pV/T 值,其数 值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来求得。

 R= 8.314J ?mol

 ·K 。

  -1 -1 在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 要注意各物理量的量纲与 R 数值及其单位的一致, 即 R= 8.314J ?mol ·K 时,式中 n、p、V、T 等物理量只能用它们的基本单位 mol、Pa、m 和 K。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表示为另外一些形式,如:

 pV m RT 或 M

 M p RT 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格分容定律)

 在恒温下,把混合气体分离成各个单独组分,并使其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的压力,此时该组分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称为该组分的分体积。

 气—液平衡 x(i ) V ( i ) V n(i ) n V (i) V (i) 在临界温度以下,气体转化为液体,但分子的热运动并未停止,处于液体表面的少数分子能克服分子 间力,重新飞逸出液面变成气体,此过程称为液体的蒸发(或气化)

 。如果把液体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 蒸气分子则不致逃走,已形成的蒸气分子又可能重新撞到液面上而凝聚为液态。蒸发与凝聚两个过程同时 进行,但开始时前者居优势,所以气相中分子逐渐增多,随后分子返回液相的机会增大,到了一定程度,

 单位时间内分子的出入数目相等,此时两个过程达到平衡:

 液体 蒸发 凝聚 气体 ,此时,液体的蒸发和气体的 凝聚似乎已经停止,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仍在不断进行,只是它们的速度相等而已,因此,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平衡的气体叫做饱和蒸气,饱和蒸气对密闭容器的器壁所施加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蒸气压 蒸气压是液体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是温度的函数。液体蒸气压随温度有明显的变化,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动能增加,表面层分子逸出液面的机会增加,随之气体分子返回液面的数目也逐渐增多,直到建立起一个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的总结果是蒸气压增大。若将蒸气压对温度作图,则可得到一条曲线, 叫做蒸气压曲线。

 液体的表面张力 液体内部的分子与表层分子所受的作用力是不相同的。在液休内部,分子受周围其它分子的吸引力是对称的,而表层分子受周围其它分子的吸引力是不对称的。因为表面层分子是处在气体与液体的界面上, 气相分子对它吸引力较小, 而液体内部分子对它的吸引力较大, 因此, 表层分子有朝液体内部迁移的趋势, 所以液体表面常显示出自动收缩的现象。

 若在一金属环中有一液膜,如欲保持液膜不收缩,就必须加一与液膜相切的力 F,边长 l 越长,则 F 就越大。

 F 与 l

 的关系为 F=σ lx2(

 由于膜有两个表面 , 故乘以 2)} ,式中比例系数 σ 相当于单位长度上与液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2 页 共 64 页

  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简称为表面张力。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3 页 共 64 页

  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液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它与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液体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不同种液体的表面张力差异很大,说明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

 气、液表面存在表面张力,同样,液—液、液—固、固—固的两种不同物质接触时,也存在界面,在界面上的分子同样受到不对称的吸引力,也存在使界面缩小的趋势,即界面张力。

 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存在产生了许多界面现象:把液态农药喷在固态的植物叶面上时,农药常呈球状而滴落,失去其作用;玻璃管中的水显凹月形;防雨布上不沾雨水;再光滑的固体表面总是布满尘埃; 活性炭可以吸附脱色等等。人们可以利用对表面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服务。如降低表面张力可以增强农药的药效、增强洗涤效果,而增强表面张力可以使防雨布真正地防水,增大活性炭脱色能力。

 固体 固体不仅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而且不能流动。固体可由分子、离子或原子等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靠得很近,彼此间有着相当强的作用力,致使固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刚性和很小的可压缩性。固体内部的粒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一定位置上做热振动。固体物质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或无定形体)两大类。通常所说的固体是指晶体而言,无定形体可看作是一种不流动的“过冷液体” 。

 晶体与非晶体有些相似之处,但有更多的不同特征:

 (1) 晶体具有规则的儿何形状,非晶体则没有。

 (2)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这些物质在熔点以上呈流体, 熔点以下是固态, 在熔点时液态和固态共存。非晶体无固定的熔点,如玻璃受热时只是慢慢软化而成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 晶体显各向异性,非晶体显各向同性。

 在容器中加热晶体,温度的升高使晶体中的粒子能量增大,振动加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粒子的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能够自由移动时,固体开始变成液体,达到液、固态动态平衡。这时温度不再升高,一直到全部固体变成液体,这一过程叫做固体的熔化,而相反的过程则称为凝固。在一定条件下,固体与其气体也可达到动态平衡。例如把冰放入密闭容器中,可测得一定温度下的冰与水蒸气平衡时的蒸气压。温度升高,冰的蒸气压增大。在一定条件下,固体越过熔化阶段直接变成气体的现象叫做升华,如寒冬的冰雪可也接变成水蒸气,而气体不经过液化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叫做凝华,如晚秋初冬时的降霜即为一例。固体的性质与其晶 体结构密切相关。

 某此物质因其具有很大的有序排列特征,以致其结晶受热变成液体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 失去晶体的周期性,但仍保持其各向异性,这个中间状态叫做液态晶体(简称液晶)

 ;第二阶段失去各向异性后变成各向同性的真正液体。液晶在外观上看是半透明或混浊的流体,它的力学性质像液体,可以自 由流动, 但其光学性质却像晶体有各向异性。

 液晶有一些奇特性质, 如向列型液晶随电压变化透明性不同, 加电压后变成透明,液晶数码显示器就是利用了它的这种性质。现在已发现几千种有机化合物能呈液态晶体,它们多为芳香族化合物。

 物质聚集状态的相互转化

 物质的聚集状态有时称它为相(相与态似乎可以通用,但用相更为严密)

 。三种物相之间相互转化也存在共同的规律。在讨论相变规律之前先介绍几个专业术语。

 当研究物质变化规律时,实际上只能研究物质的有限部分,这种被人为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 分物质或空间,称为体系(或系统)

 。体系以外的其它部分称为环境。例如,一只密闭烧瓶中一半盛水与冰的混合物,空余部分假定空气已全被除去,仅余水蒸气。我们要研究的冰、水、水蒸气的共存体就是一

 个体系,瓶和瓶外的部分就是体系的环境。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相。例如,上 述的体系中,冰、水、水蒸气三者在化学上虽然同属一种物质 H 2 0,但三者的物理性质并不相同,所以体系中分为冰、水、水蒸气三个相。这种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相组成的体系叫做多相体系或不均匀体系。食盐 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体系,但它各处的组成和性质是一样的,所以,食盐溶液是一个单相体系或均匀体系。

 如果是饱和食盐溶液,下面还沉有未溶解的盐粒,则盐粒和盐水各成一相就成多相体系了。在同一体系中不同的相之间通常有界面分开,但有界面分开的不一定是不同的相。例如,上述沉在底下的盐粒不论有多少粒都是盐的一个相,尽管各粒子之间有界面分开,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是一样的。

 气、液、固三者之间的物态变化不是原物质转变成新物质,而是相变化。物质存在的状态一方面由物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4 页 共 64 页

  4

  质的本性决定,另一方面与温度和压力有关。人们通常用相图来表明温度、压力与各种相变之间的关系, 这种表达方法比用数据列表解释更加一目了然。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相图,这里以水为例对相图作一些简单介绍。

 为了表示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压力作纵坐标,温度作横坐标,可以画出体系的状态与温 度、压力之间关系的平面图,这种图称为相图(或状态图)

 。可以看出,水的相图是由相交于一点 O 的 3 根线 OA、 OB、OC将全图划分成 3 个面(或区)

 AOB、BOC、AOC来组成的。

 3 个单相区:

 每个面代表只有 1 个相存在的区域,称为单相区。

 AOB为气相区,当温度和压力落在此面内时,只能以气相(水蒸气)存在;

 BOC为液相区,当温度、压力落在此面内时,只能以液相(水)存

 在; AOC为固相区,当温度、压力落在此面内时,只能以固相(冰)存在。面内温度、压力均可自由变化。

 3 条两相平衡线:

 图中每一条线表示在平衡时两相可以共存的压力和温度,称之为两相平衡线。

  OB为液—气平衡线,当温度和压力处在

  OB线上时,液体水和它的蒸气处于平衡状态。

 B 点的温度是 374℃,称为临界温度(高于此温度时,不论施加多大的压力也不能使水蒸气液化)

  ; B 点的压力是

 2.21 ×10 kPa, 称临界压力(临界温度时,使水蒸气液化所需要的压力)

 ;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这一点称为临 界点。

 OC为固—液平衡线,当温度和压力落在此线上时,冰和水成平衡的两相并存。这条线最好理解为凝 固点随压力而变动的曲线,由于凝固点受压力的影响很小,曲线陡峭上升,这种曲线向左倾斜的情况不常 见,水是少数儿种随压力升高而凝固点降低的物质之一。

 OA为固—气平衡线, 当温度和压力落在此线上时, 则有冰和水蒸气成平衡的两相并存。每一根线上温度和压力只能自由选定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则随已选定 的一个而定,不能再自由变动,否则就不复有两相并存。例如,在含有 一个三相点:

 图中 3 条两相平衡线的交点 O代表有 3 个相,即冰、水与水蒸气成平衡共存,此点称为三相点。此时温度和压力二者都不能自由选定,否则就不能有三相共存了。水的三相点的精确值由我国已 故化学家黄子卿教授在 1938 年测定,其数值是 0.009 8℃(约为 0.01 ℃), 0.610 kPa 。水的三相点不同 于水的正常凝固点 ( 即冰点 0℃),水的正常凝固点是指在 101.325 kPa 空气压力下固、液两相达平衡时的温度。这时与冰成平衡状态的水不是纯水,而是溶有空气的水溶液。

 利用相图可以判断出在任一温度和压力下可能有哪个相存在,怎样的变化条件可以使某相消失或出 现。例如,图中的 f 、g、 h 是分别位于三个单相区内的点,以 h 点来说,它代表 101.325 kPa

 压力下温度处于超过 373.15K 处。在这种条件下放置冰或水,它们是不能稳定存在的,必然会全部变成水蒸气。

  h 点位于气相区正说明这一点。

 如果把处于 h 点的水蒸气在恒压下逐渐冷却, 当温度达到 373.15K 时到达 E 点, 此时出现水和水蒸气的两相并存、互成平衡的情况;再冷却下去,则体系离开

 E 点继续向左进入液相区, 说明此时仅有水一个相能存在,而水蒸气相就会消失。不是说水在

 101.325kPa 压力下和低于 373.15 K 时也能蒸发吗?为什么这时水蒸气相又不能存在呢?因为在这里考虑的是与空气隔开的封闭体系,它受到外 压的作用, 但体系内的物质不会跑到环境中去。

 可设想此种体系处在一个有活塞将它与环境隔开的圆筒中, 活塞可以白由上下,活塞连同上面的大气压加在一起共同构成 101.325 kPa 的压力,此时如果体系温度为373.15K ,水的蒸气压恰为

 101.325

  kPa,正好与活塞及其以上压力相抗衡,所以,体系中允许有水、气两相共存。如果温度略低于 373.15

 K,相当于线上 E 点稍向左移进入液相区,此时圆筒中水产生的蒸气压低 101.325 kPa ,顶不住活塞上的压力,活塞将压缩气相使它全部凝结成水,结果消灭了气相。

 相变和相平衡是自然界和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现象。物质都有各自的相图,认识相图有助于观察和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规律。

 专题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简称分散系。例如粘土分散在水中成为泥浆,水滴分散在空气中成为云雾,奶油、蛋白质和乳糖分散在水中成为牛奶等都是分散系。在分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5 页 共 64 页

  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或分散相)

 ,而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或分散介质)

 。在上述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6 页 共 64 页

  例子中,粘土、水滴、奶油、蛋白质、乳糖等是分散质,水、空气就是分散剂。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 态不同,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分散系的性质也不同。我们可以按照物质的聚集状态或分散质颗粒的大小将分散系进行分类。

 分散系的分类 物质一般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聚集状态,若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九类,见表 2- 1。

 若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进行分类,则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三类,见表 2-2。

 表 2- 2 分散系分类(二)

 类 型 粒 子直径 /nm < 1 分散系 名称 主要特征 分子、 离子分 散系 真溶液 胶体分散系 1 ~ 100 溶胶 粗分散系 > 100 乳状液 悬浊液 最稳定,扩散快,能透过滤纸及 半透膜,对光散射极弱。

 很稳定,扩散慢,能透过滤纸及半透膜,对光散射极弱,粘度大。

 稳定,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光散射强。

 不稳定,扩散慢,不能透过滤纸 及半透膜,无光散射 单 相 系 统 高分子 溶液 多 相 系 统

  表 2- 1 分散系分类(一)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固 液 糖水、溶胶、油漆、泥浆 液 液 豆浆、牛奶、石油、白酒 气 液 汽水、肥皂泡沫 固 固 矿石、合金、有色玻璃 液 固 珍珠、硅胶、肌肉、毛发 气 固 泡沫塑料、海绵、木炭 固 气 烟、灰尘 液 气 云、雾 气 气 煤气、空气、混合气

  分子与离子分散系统中,分散质粒子直径 <1nm,它们是一般的分子或离子,与分散剂的亲和力极强, 均匀、无界面,是高度分散、高度稳定的单相系统。这种分散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溶液,如蔗糖溶液、食盐 溶液。

 胶体分散系中, 分散质粒子直径为 1~ 100nm,它包括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两种类型。

 一类是溶胶, 其分散质粒子是由许多一般的分子组成的聚集体,这类难溶于分散剂的固体分散质高度分散在液体分散剂 中,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称为溶胶。例如氢氧化铁溶胶、硫化砷溶胶、碘化银溶胶、金溶胶等。溶胶中,

 分散质和分散剂的亲和力不强,不均匀,有界面。故溶胶是高度分散,不稳定的多相系统。由于亲和力不

 强,故又称为疏液溶胶(或憎液溶胶)

 。另一类是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如淀粉溶液、纤维素溶液、蛋白质溶液等。高分子溶液中,分散质粒子是单个的高分子,与分散剂的亲和力强,故高分子溶液是高度分散、

 稳定的单相系统。高分子溶液在某些性质上与溶胶相似。由于高分子粒子与溶剂的亲和力强,故又称为亲

 液溶胶。

 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 >100nm,用普通显微镜甚至肉眼也能分辩出,是一个多相系统。按分散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粗分散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液体分散质分散在液体分散剂中,称为乳状液,如牛 奶。另一类是固体分散质分散在液体分散剂中,称为悬浊液,如泥浆。由于粒子大,容易聚沉,分散质也容易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故粗分散系统是极不稳定的多相系统。

 以上三类分散系之间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没有明显的界线,三者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某些系统可以同时表现出两种或者三种分散系的性质,因此以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作为分散系分类的依据是相对的。

 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是指一定量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由于“溶质的量”可取物质的量、质量、体积, 溶液的量可取体积,溶剂的量常可取质量、体积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浓度的表示方法是多 [1] 种多样的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7 页 共 64 页

  12 23 5 12 12 - 1 - 1 6 6 6 6 6 12 B 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 SI 规定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用来表示系统中所含基本单元的量,用符号“ n ” 表示,其单位为摩尔(简称摩)

 ,符号 mol。摩尔是一系统物质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 与 0.012kg C 的原子数目相等时,其物质的量为 1mol。1mol C 所含的原子数,叫阿佛加德罗常数,用 “ N A ”表示,其数值为 6.02 × 10

 。因此, 1

 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 N A 个基本单元。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也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基本 单元要求用加圆括号的化学式(或化学式的组合)表示,而不宜用中文名称。例如“ 1 摩尔氢” 的质量多大?这句话的含义较模糊。这里所指的氢到底是氢气( H 2 )还是氢原子( H)?前者的质量比后者大一倍, 因此, 1molH 2 相当于 2molH。当基本单元为微粒特定组合时,通常用加号连接,例如

 4mol( H 2 + 0.5O 2 )就是 4molH 2 和 2molO 2 的特定组合。再如,求 KMnO 4 的物质的量时,若分别用 KMnO 4

 和 1

 KMnO

 4 作基本单元,则相同质量的 KMnO4

 其物质的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n (KMnO 4 ) = 1 n( 1 KMnO ) = 5 n (5KMnO4 )

 4 5

 可见,基本单元的选择是任意的,它既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人为设定。

 1mol 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 “摩尔质量” ,符号为 M ,单位为 kg· mol- 1 ,常用单位为 g· mol - 1 。例如 1mol C 的质量是 0.012kg ,则

 C的摩尔质量 M (C)

 =12 g · mol

 。

 任何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摩尔质量,当单位为 g·mol- 1 时,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 量或离子式量。若用 m 表示 B 物质的质量,则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

 m n B = ( 2- 1)

 M B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以符号 c B 表示。

 c = n B

 V

 ( 2- 2)

 式中, n B

 表示溶液中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V 表示溶液的体积, B 是溶质的基本单元。

 c B 的 SI 单位为摩 - 3 - 1 尔每立方米( mol· m

 ),法定单位为摩尔每升( mol· L )。

 - 1 例 2-1 将 36g 的 HCl 溶于 64gH 2 O中,配成溶液,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1.19g · mL 解:已知 m (HCl)

 = 36g m (H 2 O) = 64g d = 1.19g · mL M (HCl)= 36.46 g · mol -1 , 求 c (HCl) 为多少? m (HCl) = 1.19g mL -1 1000mL 36g

 = 428.4g 36g 64g m B

 由 n B = M B

 n B

 c B = V c B = m B

 M B V 则 c(HCl ) =

 m( HCl ) 428.4g = 11.76mol L M (HCl ) V 36 .46g moL - 1 1.0L 例 2-2 用分析天平称取 1.2346g

 K 2 Cr 2 O 7 基准物质, 溶解后转移至 100.0mL 容量瓶中定容, 试计算 c (K 2 Cr 2 O 7 ) 和 c( 1

 K 2 Cr 2 O 7 ) 解:已知 m(K 2 Cr 2 O 7 )= 1.2346g M (K 2

 Cr 2

 O 7

 ) = 294.18g mol -1 M ( 1 K

 2 Cr 2 O7 )= 1 6

 294.18g mol - 1 = 49.03g

 mol

 c( K Cr O ) =

 m(K 2 Cr 2 O 7 ) =

 1.2346g

 -1 0.04197 mol L 2 2 7 M ( K 2 Cr 2 O 7 ) V 294.18g mol- 1 100.0mL 10- 3 c( 1 K Cr O ) = m( K 2 Cr 2 O 7 ) =

 1.2346g = 0.2518mol L-1 6 2 2 7 M ( 1 K Cr O ) V 2 2 7 49. 03g mol - 1 100.0mL 10- 3

 c( 1

 K 2 Cr 2 O 7 )= 6c(K 2 Cr 2 O 7 ) n( 1 K 2 Cr 2 O 7 ) 6n(K 2 Cr 2 O 7 ) 由于溶液的体积随温度而变,导致“物质的量浓度”也随温度而变。为避免温度对数据的影响,常 1 - 1 5 - =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8 页 共 64 页

  - 1 = 使用不受温度影响的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摩尔浓度,质 量分数等。质量摩尔浓度 1000g 溶剂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称为溶质 B 的质量摩尔浓度,用符号 b B 表示,单位为 mol ·kg 。表达式为:

 n B

 b B = m A (2 — 3) 例 1-3 50g 水中溶解 0.585gNaCl ,求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解:

 NaCl 的摩尔质量 M (NaCl) = 58.44g · mol b(NaCl)= n( NaCl) =

 m(NaCl) m(H 2 O)

 = M ( NaCl) 0.585g m( H 2 O)

 =0.2mol kg 58.44g mol - 1 50g 10- 3 质量摩尔浓度与体积无关,故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于稀溶液依数性的研究。对于较稀的水溶液来说,质量摩尔浓度近似地等于其物质的量浓度。

 摩尔分数 在一物系中, 某物质 i

 的物质的量 n i

 占整个物系的物质的量 n 的分数称为该物质 i 的摩尔分数, 符号为 x i ,其量纲为 1,表达式为:

 n i

 x i (2 — 4) n 对于双组分系统的溶液来说,若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 B ,溶剂的物质的量为 n A ,则其摩尔分数分别为:

 x B = n B

 n B

 n A

 ( 2— 5)

 x A = n A

 n B n A

 显然, x A + x B = 1 对于多组分系统来说,则有∑ x i = 1 质量分数 混合系统中,某组分 B的质量 ( m B ) 与混合物总质量 ( m ) 之比,称为组分 B 的质量分数,用符号 ω B 表示,其量纲为 1,表达式为:

 m B

 B ( 2— 6)

 m 质量分数,以前常称质量百分浓度(用百分率表达则再乘以 100%)。质量浓度 -1 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质量( g),用符号 ρ 表示 , 单位为 g· L , 计算公式为 : m B

 (2 — 7) V 3 例 2-4 在常温下取 NaCl 饱和溶液 10.00cm ,测得其质量为 12.003g ,将溶液蒸干,得 NaCl 固体 3.173g 。求:( 1)物质的量浓度, ( 2)质量摩尔浓度, ( 3)饱和溶液中 NaCl 和 H 2 O的摩尔分数, ( 4)NaCl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 5)质量浓度。解:

 (1) NaCl 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NaCl ) = n(NaCl ) 3.173g / 58.44g mol - 1

 = 5.42mol L-1 V 10.00 10- 3 L (2) NaCl 饱和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b(NaCl) = n(NaCl ) =

 3.173g / 58.44g mol -1 = 6.14mol kg-1 m(H 2 O) (12.003-3.173) 10-3 kg ( 3)

 NaCl 饱和溶液中 -1 - 1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9 页 共 64 页

  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质的溶解过程是个物理化学过程。溶解的结果是溶质和溶剂的某些性质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性质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溶质本性不同所引起的,如溶液的密度、体积、导电性、酸碱性和颜色等的变化,溶质不同则性质各异。另一类是溶液的浓度不同而引起溶液的性质变化,如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是一般溶液的共性。这些性质只与溶质的粒子数目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如不同种类的难挥发的非电解质葡萄糖、甘油等配成相同浓度的水溶液,它们的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几乎都相同,所以称为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依数性只有在溶液的浓度很稀时才有规律,而且溶液越稀,其依数性的规律性越强。

 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剂的相平衡有关,因此先介绍溶剂水的相平衡及其相图。

 水的相图 被人为划定作为研究对象的物质叫系统。在一个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并且组成均匀的部分称为相。如果系统中只有一个相叫做单相系统,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系统则称为多相系统。系统里的气体,无论是纯气体还是混合气体,总是单相的。系统中若只有一种液体,无论是纯液体(如水)

 还是真溶液(如 NaCl 水溶液)也总是单相的。若系统里有两种液体,则情况较复杂 : 酒精和水这两种液体 能以任意比例混合,则是单相系统,而乙醚与水其中间有液—液界面隔开,为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在一起构成两相系统。不同固体的混合物,是多相系统,如花岗岩是由石英、云母、长石等多种矿物组成的多相系统。不同相之间具有明显的光学界面,光由一相进入另一相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光在不同相里行进的速度不同。

 相和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态是指物质的聚集状态,如上述由乙醚和水所构成的系统,只有一个状态 ——液态,却包含有两个相。

 相和组分也不是一个概念。例如同时存在水蒸气、液态水和冰的系统是三相系统,但这个系统中只有一个组分——水。冰、水、水蒸气的化学组成相同,三者之间的转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却发生了相的变化。固、液、气三相之间的转化称为相变,相变达到平衡状态时称为相平衡。为了表示水的固、液、气三态之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平衡关系,以压力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表达系统状态及温度和压力间关系的图称为相图或状态图。

 水的相图由三条线、三个区和一个点组成。

  OA线是水的蒸气压曲线,

 它代表了水和蒸气两相平衡关系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OA线上的各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所对应的水的蒸气压,或达到水的某一蒸气压时, 所需的对应温度。

 所以 OA线上的各点表示的是水和其蒸气长久共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A点为临界点, 该 点的温度是 374℃,称临界温度(高于此温度时,不论多大的压力也不能使水蒸气液化)

 ;此点的压力是 2.21 × 104 kPa,称临界压力(临界温度时使水蒸气液化所需要的压力)

 。

 OB 线是冰的蒸气压曲线(又称为冰的升华曲线)

 ,线上各点表示冰与其蒸气长期共存的温度和压力条 件。

 OC 线是水的凝固曲线,线上各点表示水与冰达成平衡时对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OC线几乎与纵坐标平行,说明压力变化对水的凝固点变化影响不大。

 三条曲线的交点 O点表示冰、水、水蒸气三相共存时的温度和压力,所以 O点称为三相点。三相点是 纯水在它自己饱和蒸气压力下的凝固点。三相点的蒸气压为 0.611kPa ,温度为 0.00981 ℃,要维持三相平衡,须保持此温度和压力,改变任何一个条件则会使三相平衡遭到破坏,而冰点是在

 101.325kPa 下被空气饱和的水和冰的平衡温度,冰点的温度为 0℃。纯水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是由我国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 授首先精确测定的。

 三条曲线将图分为三个区, AOB是气相区, AOC是液相区, BOC为固相区。每个区内只存在水的一种状 n(NaCl ) = 3.173g / 58.44g mol-1 = 0.0542mol n(H 2 O) = (12.003-3.173)g / 18g mol = 0.491mol -1 x(NaCl ) = n(NaCl ) n( NaCl ) + n(H 2 O) = 0.0542 mol 0.0542mol + 0.491mol = 0.10 x(H 2 O) = 1- x( NaCl ) = 1 - 0.10 = 0.90 ( 4)

 NaCl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NaCl ) = m(NaCl ) m( NaCl ) + m(H 2 O) 3.173g =

 = 0.2644 12.003g 26.44% ( 5)

 NaCl 饱和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m V 3.173 g 10.00 10 L - = 317.3 g L-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0 页 共 64 页

  态,称单相区。如在 AOB区域内,在每一点相应的温度和压力下,水都呈气态。在单相区中,温度和压力可 以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改变而不引起状态变化即相变, 因此, 只有同时指明温度和压力, 系统的状态才能完全确定。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物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如果将液体置于密闭的容器中, 液体中一部分能量较高的分子会克服其它分子对它的吸引而逸出,成为蒸气分子,这个过程叫蒸发,又称为气化。液面附近的蒸气分子又可能被吸引或 受外界压力的作用重新回到液体中,这个过程叫做凝聚。开始时,因空间没有蒸气分子,蒸发速度较快,随着蒸发的进行,液面上方的蒸气分子逐渐增多,凝聚速度随之加快。一定时间后,当蒸发速度和凝聚速度相 等时, 该液体和它的蒸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即在单位时间内, 由液面蒸发的分子数和由气相返回液体的分子数相等。此时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蒸气压的单位 为 Pa 或 kPa。

 相同温度下,不同的液体有不同的蒸气压,如表 1- 3,它与液体的本性有关。

 通常把常温下蒸气压较高的物质称为易挥发性物质,如苯、碘、乙醚等,蒸气压较低的物质称为难挥发性物质,如甘油、食盐等。

 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由于蒸发是吸热过程,所以同一液体的蒸气压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例如:

 20℃时水的蒸气压为 2.34 kPa, 而 100℃时则有 101.325 kPa 。与液体相似,固体也可以蒸发,因而也有一定的蒸气压,但一般都很小。

 如往密闭容器的纯溶剂水中加入少量难挥发非电解质, 在同一温度下, 稀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水的蒸气压, 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溶剂中加入难挥发非电解质后, 每个溶质分子与若干个溶剂分子相结合, 形成了溶剂化分子,

 溶剂化分子一方面束缚了一些能量较高的溶剂 分子, 另一方面又占据了溶液的一部分表面, 结果使得在单位时间内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相应地减少,

 达到平衡状态时,溶液的蒸气压必定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显然溶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得越多。如图 1- 2。

 1887 年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 Raoult

 )研究了溶质对纯溶剂的凝固点和蒸气压的下降,得出如下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 p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p * )乘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x A ), 这种定量关系称为拉乌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p = p * x A ( 2- 8)

 式中 p 表示溶液的蒸气压, p * 表示纯溶剂的蒸气压,因为 x A + x B = 1 则 p = p * ( 1- x B )= p * - p * x B Δ p = p * - p = p* x B

 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是: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Δ p ),与溶质的摩尔分数( x B )成正比。

 因为 x B = n B

 n A n B

 当溶液很稀时, nA >>n B n B

 则 x B ≈ n A

 如果溶剂是水,且质量为 100 0g ,则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 B 就等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b B 。

 因为 n A = 1000g 55.51mol 18.016g mol - 1 n B b 所以 Δ p = p* x B ≈ p* = p* n A

 55.51

 一定温度下,纯溶剂的蒸气压 ( p* ) 是一定值,所以 p 为一常数,用 K 表示,则有 55.51 Δ p = K · b (2 - 9) 由此,拉乌尔定律又可表述为: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对植物的抗旱抗寒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表明,当外界气温升高或降低时,在有机体的细胞中,可溶物(主要是可溶性糖类等小分子物质)强烈地溶解,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从而降低了细 胞液的蒸气压, 使植物的水分蒸发过程减慢。

 因此,植物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必要的水分而表现出抗旱性。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 在一定压力下,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汽化的过程称为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因此,沸点与 压力有关。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便是该液体的正常沸点。如水的正常沸点是 373.15K ( 100℃),此时水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01.325kPa 。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1 页 共 64 页

  根据拉乌尔定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沸点上升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近似成正比,与溶质本性无关, 其数学表达式为: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2 页 共 64 页

  f - 1 -1 Δ t b = K b · b (2 -10) 式中 K b

 为溶剂的沸点上升常数,该常数取决于溶剂的性质,与溶质的性质无关。

 K b 值通过实验测得,也可以由理论推算,单位为℃· kg· mol 或 K· kg· mol 。常见的几种溶剂的沸点上升常数见表 1- 5。

 物质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压力下该物质的液相和固相蒸气压相等、固液两相能够平衡共存时的温 度。外压是标准大气压时的凝固点称为正常凝固点。

 如水的正常凝固点 (亦称冰点)

 在标准大气压 ( 101.325kPa )

 下是 273.15K ( 0℃)。此时,液相水和固相冰的蒸气压相等,冰和水能够平衡共存。当溶液中两相的蒸气压不 相等时,两相不能共存。如在 273.15K 以下时,水的蒸气压高于冰的蒸气压,水将转化为冰;在 273.15K 以上时,冰的蒸气压高于水的蒸气压,冰将融化为水。

 溶液的凝固点是指溶液中的溶剂和它的固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

 当在 0℃的冰水平衡系统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后,势必引起液相水的蒸气压下降,而对于溶剂的固态物质冰的蒸气压则不会改变。因此,两相不 能平衡共存,由于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致使冰的蒸气压高于水的蒸气压,冰会融化成水。由于冰的蒸气压下 降速度比水溶液的蒸气压下降速度要大, 当温度降低到 t f 时,冰和溶液的蒸气压重新相等 (图 1- 3 中 O′点对应的温度)

 ,溶液开始结冰。

 0′点的温度是溶液在低蒸气压下的凝固点 t f ,可见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 剂的凝固点 t* f

 , t f

 与 t* f

 之差即为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Δ t f = t f - t* f 。根据拉乌尔定律有:

 Δ t f = K f

  · b (2 - 11) 式中 K 称为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单位为℃·

  kg· mol- 1 或 K· kg · mol - 1 。它也随溶剂不同而异,与溶质的性质无关。

 应用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可以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常用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来进行测定。因为同一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比沸点上升常数要大,而且晶体析出现象较易观察,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高。所以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比用沸点上升法应用更为广泛。

 例 2-5

 取 2.67g

 萘溶于 100g 苯中,测得该溶液的凝固点下降了

  1.07K ,求萘的摩尔质量。解 苯的凝固点下降常数为 5.12 K · kg· mol- 1 Δ t f = K f · b

 1 1.07K = 5.12 K · kg· mol 2.67g

 M = 127.8 g

 · mol- 1 渗透压 × M 100 10- 3 kg 图 1- 4 所示是一个连通器,中间装有半透膜,半透膜是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而不允许溶质透过的物 质(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膜、植物细胞原生质膜或人造羊皮纸等)

  。在膜两边分别放入蔗糖水和纯水,并使两边液面高度相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观察到纯水液面下降,而糖水的液面上升,这似乎说明纯 水中有一部分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溶液, 产生了渗透。

 其实水分子不但从纯水透过半透膜向糖水扩散, 同时也有水分子从糖水侧向纯水侧扩散,只是由于糖水中水分子浓度较纯水低,溶液的蒸气压小于纯溶剂的蒸气压,致使单位时间内纯水中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速率大于溶液中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水的速率,故使糖水体积增大,液面升高。当糖水液面上升了某一高度 h 时,水 分子向两个方向的渗透速度相等,此时水柱高度不再改变,渗透处于平衡状态。换句话说,水柱所产 生的静水压阻止了纯水向溶液的渗透。

 若在糖水液面上加一活塞并施加恰好阻止水分子渗透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该溶液的渗透压。因此, 为了阻止渗透作用的进行而施加于溶液的最小压力称为渗透压,用符号 π 表示。

 1886 年,荷兰物理学家范特霍夫( Van’ t Hoff )总结大量实验结果后指出,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及温度的关系与理想气体方程相似:

 π V = nRT ( 2- 12)

 或 π = n RT = cRT ( 2-13)

 V 当溶液浓度很稀时, c

 ≈ b π = bRT 渗透不仅可以在纯溶剂与溶液之间进行,同时也可以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之间进行。因此,产生渗 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溶剂的分子数目不同(如水和

 水溶液之间或稀溶液和浓溶液之间)

 。如果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则渗透压相等,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果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等,则渗透压就不相等,渗透压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低

 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渗透是从稀溶液向浓溶液方向扩散。

 如果外加在溶液上的压力超过了溶液的渗透压,则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向纯溶剂方向扩散,纯溶剂的液面上升,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反渗透原理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和溶液的 -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3 页 共 64 页

  t t p 浓缩等方面。

 与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实验一样,溶液的渗透压下降也是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的经典方法之一,而且特别适用于摩尔质量大的分子。

 例 2-6 在 1L 溶液中含有 5.0g

 血红素, 298K 时测得该溶液的渗透压为 182Pa,求血红素的平均摩尔 质量。

 解:由 π = cRT

 c RT 8.314 kPa 182Pa L mol - 1

 K - 1

 298K = 7.3 10- 5 mol L-1

 平均摩尔质量= 5.0g L-1

 = 6.8

 10 4 g mol -1

 强电解质理论 7.3 10- 5 mol L - 1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和渗透压,都与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种类无关,而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总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也叫做稀溶液的通性。对于浓溶液、电解质溶液而言也有蒸气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以及渗透压,但是各项依数性数值比根据拉乌尔定律计算的 数值要大得多,这种现象称为电解质溶液的反常现象。表

 1- 7 列出了几种无机盐水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数值。

 由表可见,同浓度的电解质稀溶液凝固点下降 Δ t ′ f

 皆比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Δ t f

 数值要大,两者之比用 i 表示:

 t " i = f

 t f

 对于同种电解质稀溶液,不仅凝固点下降 Δ t ′ f ,而且蒸气压下降 Δ p ′、沸点上升 Δ t ′ b 、渗透压 π ′等均比同浓度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相应数值要大,且存在着下列关系:

 " " ‘ " i = f

 = b

 t f t b p i 称为范特霍夫校正系数。在运用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必须乘以范特霍夫系数 i ,才符合实验结果。

 为了定量描述电解质溶液中离子间的牵制作用,引入了活度的概念。活度是单位体积溶液在表观上所含的离子浓度,即有效浓度。活度 a 与实际浓度 c 的关系为:

 a = γ c ( 1- 13)

 式中 γ 为活度系数。

 它反映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的大小, 溶液越浓, 离子电荷越高, 离子间的牵制作用越强烈。当溶液稀释时,离子间相互作用极弱, γ → 1,这时,活度与浓度基本趋于一致了。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和活度之间一般是有差别的,严格说来,都应该用活度来计算,但对于稀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作近似计算时,通常就用浓度进行计算。这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很低,离子强度很小, γ 值十分接近 1 的缘故。

 胶体溶液 颗粒直径在 1~ 100nm 的分散质分散到分散介质中,构成的多相系统称为胶体。通常制备胶体的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两种。

 溶胶的性质 溶胶所具有的特性是与胶体粒子的大小分不开的。光学性质 将一束聚光光束照射到胶体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可以观察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种现象称为丁铎尔 (Tyndall) 现象或丁铎尔效应(见图 1—5)。

 当光束照射到大小不同的分散相粒子上时,除了光的吸收之外,还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分 散质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光在粒子表面按一定的角度反射,粗分散系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如果粒子 小于入射光波长, 就产生光的散射。

 这时粒子本身就好像是一个光源, 光波绕过粒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出去, 散射出的光就称为乳光。

 由于溶胶粒子的直径在 1~ 100nm 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 400~ 760nm),因此发生了光的散射作用 而产生丁铎尔现象。分子或离子分散系中,由于分散质粒子太小( <1nm),散射现象很弱,基本上发生的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4 页 共 64 页

  n FeO3

 m

 )H ] H 是光的透射作用,故丁铎尔效应是溶胶所特有的光学性质。

 2. 动力学性质 在超显微镜下观察溶胶,可以看到代表溶胶粒子的发光点在不断地作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Brown ) 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散介质的分子由于热运动不断地由各个方向同时撞击胶粒时,其合力未被相互抵消引起 的,因此在不同时间,指向不同的方向,形成了曲折的运动(图 1- 7)。当然,溶胶粒子本身也有热运动, 我们所观察到的布朗运动,实际上是溶胶粒子本身热运动和分散介质对它撞击的总结果。

 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导致其扩散作用,它可以自发地从粒子浓度大的区域向粒子浓度小的区域扩散。

 但由于溶胶粒子比一般的分子或离子大得多,故它们的扩散速度比一般的分子或离子要慢得多。

 在溶胶中,溶胶粒子由于本身的重力作用而会沉降,沉降过程导致粒子浓度不均匀,即下部较浓上部较稀。布朗运动会使溶胶粒子由下部向上部扩散,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于溶胶粒子的重力作用而引起的沉降,使溶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称为动力学稳定性。

 3. 电学性质 ⑴电泳 在 U 型电泳仪内装入红棕色的

 Fe(OH) 3 溶胶, 溶胶上方加少量的无色 NaCl 溶液, 使溶液和溶胶有明显的界面(图 1-8)。插入电极,接通电源后,可看到红棕色的

 Fe(OH) 3 溶胶的界面向负极上升,而 正极界面下降。

 这表明 Fe(OH) 3 溶胶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 说明 Fe(OH) 3 溶胶胶粒是带正电的, 称之为正溶胶。如果在电泳仪中装入黄色的 As 2 S 3 溶胶,通电后,发现黄色界面向正极上升,这表明 As 2 S 3 胶粒带负电荷,为负溶胶。溶胶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通过电泳实验,可以判断溶 胶粒子所带的电性。

 ⑵电渗 与电泳现象相反,使溶胶粒子固定不动而分散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电渗在特制的电渗管中进行(图 1-9),电渗管中的隔膜可由素瓷 片、凝胶、玻璃纤维等多孔性物质制成。溶胶放入隔膜中间,在 A、B 两室中充满水,并使左右两侧细管水位相等,然后接通电源,液体就会透过多孔性隔膜向某一极移动,移动 的方向可由侧管中水面的升降来观察。如将 Fe(OH) 3 溶胶装入中间的隔膜,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 A 室侧管液面比 B 室侧管液面要高。这说明 Fe(OH) 3 溶胶中分散介质带负电,向正极移动。电渗实验通过测定分散介质所带电荷的电性判断溶胶粒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因为溶胶粒子所带电荷的电性与分散介质所带 电荷的电性是相反的。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溶胶的电泳和电渗现象统称为电动现象。电动现象表明,溶胶粒子是带电的。带电的原因有吸附带电和电离带电两种。

 一种物质自动聚集到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称为吸附。能够将它种物质聚集到自己表面上的物质称为吸附剂,被聚集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实验室用硅胶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吸附糖液中的色素,其中硅胶和活性炭是吸附剂,水蒸气和色素是吸附质。吸附可以在固体和气体的界面上进行, 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的界面上发生。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是一个吸附和解吸的可逆过程。而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则比较复杂,它既可能吸附溶质分子或离子,也可能吸附溶剂分子。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分为分子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类。

 胶团结构 胶团结构也可以用胶团结构式表示。

 Fe(OH) 3 溶胶的胶团结构式为 { [ Fe (OH) ] · +

 · (n- x) Cl -

 } x + · x Cl -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胶核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m ——形成胶核物质的分子数,通常 m 是胶 一 团 个很大的数值,在 10 n ——吸附在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数,

 n

 比

 m 要小得多。

 x ——扩散层的反离子数,也是胶核所带的电荷数。

 ( n - x ) ——吸附层的反离子数。

 同理,也可写出其它物质形成的溶胶的胶团结构式。

 左右。

 如硫化砷溶胶:

 [(As 2 S 3 ) m · n HS-

 · (

 n - x )H + ] x-

 · x H+ 硅酸溶胶:

 [(H 2 SiO 3 ) m · n HSiO 3

 · (

 n - x + x- · x + 3 -

 +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普通化学讲义 第 15 页 共 64 页

  -1 3 3 又如用 AgNO 3 溶液与过量 KI

 溶液反应制备的 AgI

 溶胶,其胶团结构式为:

 [(AgI) m · n I + x · ( n - x )K ] + · x K 相反,用 KI

 溶液与过量 AgNO 3 溶液反应制备的 AgI

 溶胶,其胶团结构式为:

 [(AgI) m · n Ag+ · ( n - x )NO - ] x + · x NO -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的稳定性可以从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两方面来考虑。

 动力学方面,由于溶胶粒子具有强烈的布朗运动 ,所以在重力场内,溶胶粒子会抵抗重力的作用而不下沉,不会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溶胶的聚结稳定性决定于溶胶的胶团结构。在溶胶系...

相关热词搜索: 讲义 化学 笔记

【普通化学讲义+笔记()】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入党积极分子竞选演讲稿优秀范文5篇入党积极分子竞选演讲稿优秀范文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室外寒风凛冽,而我心里却暖意融融。作为信

  • 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心得体会精选篇1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

  • 六一儿童节学生作文400字优选3篇六一儿童节学生作文400字优选篇1六一儿童节,我们自己的节日。希望、焦虑不安、开心、兴奋都变成了大家脸部那灿烂的笑容,全部

  • 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读书班上的发言4篇在学习贯彻党内主题教育精神读书班上的发言篇1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一件事关全局的

  • 五年级小学生个人事迹篇4篇五年级小学生个人事迹篇篇1赵振炟,梁堂乡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的一名班干部,他品学兼优,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有较高

  • 弘扬五四精神学生作文精选10篇弘扬五四精神学生作文精选篇1岁月时光总是匆匆忙忙,转眼间我们迎来了五月美好的季节,而每年的五月四号里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青少

  •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报告15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情况报告篇1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纪委的精心指导下,陈岱镇党委以落实全面

  • 2023食堂后勤人员总结幼儿园3篇2023食堂后勤人员总结幼儿园篇1转眼间,20__年在忙忙碌碌中悄悄离去了,回顾这一学期后勤工作的大事小事,我们在上级领导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个人学习体会3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个人学习体会篇1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

  • 小学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4篇小学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篇1于歆玥热爱学习,与人为善、明礼诚信,连年荣获校级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最美大队委等荣誉称